查看原文
其他

【第35期】把需求和解决方案分离

刘志鹏 前端早读课 2021-03-12

这一年多来,我很努力地学习Web开发技术,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之前看似非常高大上的东西,比如Redis、云平台、AngularJS、NodeJS等,到现在虽然说不上精通,但至少可以很自然地在合适的情景中运用它们。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技术本身真不难,而是难在你害怕未知、害怕变化,还没开始学你就被它唬住了。

我的计划尚未完成,在工作之前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学。但面对技术的心态变了,我不再把它看成一座需要带着敬畏的心态去朝圣的山。爬山,是因为路在远方,我需要翻过山才能继续往前走。

叫好不叫座

我学习技术的方法一向是“产品驱动”,从实际需求出发想一个idea,然后就学习新技术去实现它。除去给别人做的3个项目不算,到现在个人项目有4个:西窗烛YProgrammerTransy壹经典。通过做的过程,我的技术得到了提升,也得到了好评。但我却发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叫好不叫座

这些个人项目我都很认真地去做,但就是搞不懂为什么别人的同类产品看起来做得那么烂也有很多人边骂边用,而我的却反过来了,叫好的人不少,但实际用户却寥寥无几?没有去花心思宣传和运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也不至于如此惨淡吧?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1)西窗烛 vs 唐诗三百首

西窗烛是我初学Python的第一个项目。这一年来我一直在改进它,在豆瓣的诗词兴趣小组发帖宣传和好多次,但到现在用户量始终是0。

唐诗三百首是Android平台上的一款App,用户已经突破50万。但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用户体验真的不好,UI界面毫无新意、槽点太多,还有弹出广告。但数据就摆在那里,500000:1。

(2)YProgrammer vs 码农周刊

YProgrammer是我学习Django框架而做的项目,主要是为Web程序员分享高质量的资源。一开始在V2EX宣传的时候,注册量还不少,后来就完全没人用啦!

码农周刊同样是为程序员分享资源,但它的形式是每周发送一封邮件。目测订阅用户也差不多超过了5万。

原因

为什么别人做得风生水起,而偏偏我的都无人问津呢?直到最近,我才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为什么叫好?那是因为你的产品所针对的用户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用户看到了你的东西,他觉得你的出发点确实是触动了他的痛点。那为什么又不叫座?是因为即使你找到了某个用户需求,但是你的产品却根本没有解决它,用户用了几次后发现并不中意,自然不会浪费半点精力在你这里了。

我错得最厉害的就是,把产品需求和解决方案混为一谈,我觉得这样做能够解决这个需求,于是一条胡同走到黑,等到有一天终于走投无路,就想放弃,根本没有从自己的怪圈中跳出来思考其他的形式。

对于西窗烛来说,需求是:有一部分人确实非常喜欢古典文学作品,希望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地方一起欣赏、讨论。这一点,从豆瓣相关兴趣小组,以及百度贴吧的活跃程度就可以看出来。我的解决方案呢,就是把作品原文搬到网页上,力图做精,成为“诗词”领域的豆瓣。但我恰恰忽略了用户的使用习惯,欣赏古诗词,最好是在一个比较安静、没有太多干扰的环境中,比如睡前就着床头灯翻实体书,或者用手机看。而在电脑上、在浏览器中,他们怎么会有这份心情呢?看电影、玩QQ空间、打游戏,分心的事情太多啦!

而唐诗三百首,则是把诗词搬上了手机。雷军说“站在风口上,就是猪也能飞”,虽然App的体验并不好,但是很契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量自然不费什么劲就可一路飙升了。

对于YProgrammer来说,需求是:这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个人每天获得的信息量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太少,对于Web程序员开发程序员来说也是如此。解决方案是,将资源分门别类,用户可以订阅某类资源,同时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类中添加资源。但这种思路的前提是,首先你必须保证要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资源流,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的订阅。人总是这样,你没有得到半点好处(这种好处不仅包括实际的奖励,也包括虚荣、成就感等心理满足),哪来的动力去给你提供好的资源呢?结果就是,没有信息输入,就没有信息输出,一切玩完。

而码农周刊呢,则是采取发送周刊的形式推送好资源。这就大大不一样了!从资源输入的角度讲:在网站上推送资源,你不知道有哪些人看了资源,而发邮件,你就会知道有很多人会真正地去看,然后如果你推荐的资源上榜,那你肯定会有种虚荣感,那种文章登报类似的虚荣感,这就是推荐资源的心理动力所在。从资源输出的角度讲:登录到网页上去看是一种主动的信息获取方式,邮件订阅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很简单,你是会看电影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旅程》,还是愿意看小说原版?我想99%的人更倾向于看电影。人有天生的惰性,既然能够等别人送过来,为什么还要自己费心费力去拿呢?相对于网页来说,邮件订阅的心理门槛要低太多啦!

启示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中有段话说得很好:

机会评估只讨论待解决的问题,不应涉及具体解决方案。将来有大把的时间来考虑解决方案,现在是认真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产品经理往往把待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放在一起考虑,当具体解决方案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放弃产品机会。这是典型的“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做法。

换言之,一定要把需求和解决方案分离,如果解决方案不奏效,一定要去重新评估它。一个产品,即使针对的需求不变,但环境一变、限制一变,就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差别。我们应该不断尝试着变换这些因素,找到治疗需求的最佳配方,打造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后记

理解技术不难,理解人的心理太难。

我越来越觉得,码农不仅要掌握赖以养家糊口的技术,也要思考你的技术是如何在产品中发挥作用,更进一步,思考你参与制作的产品在用户中、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走技术专家路线,愿意一辈子享受钻研技术的乐趣当然不错。但我觉得如果脑海中始终不曾有“产品”这个词出现,你会丧失太多更高层次的高峰体验。播种、浇水、施肥、收割不在话下,但如果你能够看到自己种的蔬菜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是种不要太奢侈的快乐哦。

PS:昨晚在咖啡馆与同事在产品最近产品的问题,聊到high处较晚回宿舍,导致昨天的文章没有发,抱歉。 这篇是前端De早读课群成员Zhipeng Liu所写的。早读君很认同他的“产品驱动”

学习法。让早读君想起11年做的前端导航站,13年做的前端De早读课以及STM,也在做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学会了PHP,MYSQL等等,泪流满面。特别是前端De早读课经过多次产品的演变才做成现在这样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